祭祀在华夏礼典中占据重要地位,一向被儒家礼仪所看重。在古代文献中,对祭祀的描述极为详尽。传统祭祀分为天神、地祇、人鬼三类。历经岁月变迁,古代许多祭祀的规矩和礼节也变得面目全非。传统礼仪并不都是繁琐和愚昧,更多是文化和信仰。本篇就介绍一下华夏祭祀三种形式。




祭天神,这是华夏民族敬天地的一部分。祭天历史始于黄帝。每次祭天,都极尽奢华,仪式繁复,仪器考究。在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众生,祭天仪式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通常由“天子”主持,每个朝代都会有固定的祭天时间和仪式。在特定的日子通过祭天来表达对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1914年12月23日,袁世凯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后民国政府停止举行祭天典礼,绵延中国历史长达三千多年的国家祭祀制度也就此终止。




祭地祇,这是古代祭祀的一部分。“天为神,地为只”古时祭地又称祭地只。大地养育着万物,就像慈爱的母亲一样,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也由来已久。祭地一般包括两种:一是祭祀“大地”,规格与祭天基本相当;二是祭祀“地祇”,包括社神、山神、水神、火神等所有地界上的神灵,规格比祭天稍微低点。儒家认为天地没有形象,不能“像之为人”,所以祭坛中只有神位,没有人格化的神像。地坛的神位分正位、配位和从位三等。祭地也有专门场所,而且仪式繁琐复杂。




祭祖,这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的表现。对于华夏民族来说,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他们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在除夕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


家庭祭祖、宗祠祭祖、企业祭祖和城市社区祭祖是祭祀的主要形式,其中家庭祭祖和宗祠祭祖是我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祭祀活动。完整的祭祀应该包含了对天地和祖先的敬仰和感恩,同时也应该反映出我们华夏民族对于礼节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它不仅仅是仪式上的表演,更是对我们祖先的一种敬意和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和尊重自然的敬畏之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同样兼顾现代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呢?祭祀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该被我们珍视和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