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在和平时期,“祀”则成了延续中华文化脉络的,传承传统价值的重要活动。而如今,在中国最重要的“中华三大祭典”便是:黄帝祭祀、孔子祭祀和妈祖祭祀。


我们知道,黄帝是我们的祖先,孔子是我们的信仰,那么为何偏于东南一隅的女神却能与两位先贤享受同等排场的祭典呢?那么,这就要从妈祖的影响力说起了。


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莆田湄洲岛。



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三月二十三。她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据传她出生到满月都不曾哭过,因此父母为她取名:默,人称默娘。关于她的生平,历史记载中并没有太多神奇事迹,但是这位来自渔村的林家小姑娘却从小就跟随父亲和兄弟救助着出海打鱼的渔民和船只。


直到公元987年的一天,二十八岁的林默在一次海上营救中遇险身亡。至今,人们还在传说着她在海上救人遇险升仙的故事。为了感念她的扶危济困,一方面也希望她能保佑出海的人们,村民们为她在湄洲岛修建了第一座妈祖庙,每每出海前,人们都要来此烧香祭拜,祈佑平安。于是,妈祖的信仰,便从这个小小的岛屿上开始慢慢扩散开来。



妈祖第一次受到皇帝的封赐是在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下诏赐妈祖庙号“顺济”。自此,各朝各代对妈祖及其庙宇都多有封赐。第一次御祭则是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郊祭仪式上褒封妈祖为“灵惠夫人”。


或许有人会好奇,东南小渔村的民间女神是如何上达天听,受到皇帝这般重视的呢?据考据,这或许与宋朝廷海上御寇相关,除此之外妈祖也有不少的显灵事件被记载在《天妃显圣记》中。



比如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钱塘江大潮引起了巨大的洪灾,于是周边的人们纷纷拥向临钱塘江而建的艮山妈祖祠祷告,祈求妈祖娘娘可以显灵阻止洪灾。没想到信众们的祈求似乎应验了,滚滚而来的洪水到了艮山妈祖祠脚下竟似乎被驯服了一般,变得平和温顺了许多,并有了退潮的迹象。人们兴奋地奔走相告,而官府也连忙抓紧时间修固堤坝,抢险防洪。


艮山的妈祖祠规模虽小,却建得相当及时。据传是杭州监丞商份组织修建的。商份是福建福清人,在升任杭州监丞前,他梦见妈祖托梦,让他修建妈祖庙。于是,商份到任便迅速在艮山建起了妈祖祠,不曾想竟在这次洪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地官府便将此事上报朝廷,经皇帝准奏,褒封妈祖为“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这便是官方对妈祖的第九次封赐。


据记载显示,历朝历代对妈祖的褒封共有三十六次,而神格也从夫人最终提升到了天后。而民间则传说妈祖是最为灵验的神明,这也使得妈祖在东南沿海一带的香火极其鼎盛,并随着福建的南洋移民潮而被带到了东南亚各地。




因此,除了福建地区外,在台湾妈祖亦是最重要的信仰。潮汕闽台地区都有“伓(pī)拜妈祖,伓会发家”,意思就是不祭拜妈祖的话,就发不了财的意思哦。台湾更是有“三月疯妈祖”的传统。


因为每逢农历三月,整个台湾尽投入妈祖祭祀的活动中。尤其是台湾香火最鼎盛的妈祖庙——大甲镇澜宫,每年祭祀的绕境活动,往往能吸引十万人以上涌入大甲,沿途参与者更是达数百万之众,可谓盛况惊人。尤其是1997年,湄洲妈祖巡台102天,途径19个县市,吸引的朝拜信众超1000万人而轰动一时。毕竟台湾的妈祖庙多达3000多座,信众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几乎是全民皆妈祖信徒。



对妈祖的信仰,也为两岸的民间交流带来了破冰之旅。1978年是妈祖羽化1000周年,当年湄洲岛举行“妈祖千年祭”活动。虽说两岸尚未同行,但是大甲镇澜宫的妈祖信众们千里迢迢绕道日本,辗转前往湄洲妈祖庙进香,打破了两岸相隔38年的坚冰。自此,每年都有超过30万台胞前来湄洲祭拜妈祖,便有了“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妈祖为先的说法。”由此可见,共同的信仰,也成了维系两岸文化情感的重要纽带。